close

  「沒有人生來具有使命,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是下定決心去假裝自己有一項使命,一直假裝到連自己都信以為真。」-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8-1859)1

   「 大家總認為,我們的存在方式是由自己決定的。人生是由我們自己開創、發掘的,我們努力賺錢,找到心愛的人,愛這個人甚於愛自己,然後生了小孩,......然後看著自己心愛的人去世,自己也逐漸衰老、變笨,最後病了,終於也入土為安。大家總以為,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決定的。但數學告訴我們,我們只是選擇了一些較寬廣的路走。......就連王公貴族也是群可憐蟲,他們同樣得這麼活著,忍受生活,然後漸漸死去,跟其他所有人一樣。真正專制的是自然法則!」-高斯(Carl Friedrich Gauß, 1777-1855)2

  「我們的人生,難道不是由自己來主宰的嗎?」上述兩段話,讓我們不免有這樣的困惑與迷惘,尤其是這些話出自兩位大人物之口。

  德國當代作家凱曼(Daniel Kehlmann, 1975-在他的作品,《丈量世界》(Die Vermessung der Welt中,將十八世紀末的兩位德國大人物,探險家洪堡與天文數學家高斯寫得活靈活現巧妙地將這兩個南轅北轍的人,結合成一本精采的雙傳小說。兩位大人物雖然身處同樣動盪的時代,但性格與際遇卻迥然不同。他們兩個一動一靜:洪堡「腳踏實地」探索世界,高斯「坐地一方」掌握乾坤。無疑地,他們兩位對人類學知有著筆墨難容的偉大貢獻。因此,我們也就很難不氣餒地想:「如果這麼偉大的人都對人生和生命有這麼消極的看法,那麼渺小如我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對人生和生命的探索,正是我讀完這本書最想要問的問題。

  不久以前我跟白宇心坐在頂好廣場,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現在與未來。那個即將告別夏日的傍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不知道是不是讀歷史系的關係,看過太多,覺得人生再努力也就是那樣了。看完《丈量世界》,這樣的想法因為洪堡與高斯也得面對生命中的許多無奈而使我更加深信不疑。我向來不是個相信人定勝天和英雄主義的人,每個人都被他生存的時代與環境給限制住。因此,洪堡與高斯的那兩段話,只有讓我更深信「不過就這樣了」。

  但是,事情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遠嫁韓國的表姊,對於「我的人生計畫」有點小小的意見。說好聽是人生計畫,其實我的人生根本沒有計畫這種東西。我們討論的當下其實是有點不太高興的,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沒有被人了解。但是當時氣歸氣, 後來想想也不完全沒有道理。人生像我如此擺爛,總把「出去」當做一種對於自己的救贖,或是靜靜等待「彌賽亞」的到來,終究不是辦法。然後我再翻翻《丈量世界》,同樣的人物與話語,突然間有了更深一層的涵義沒錯,洪堡與高斯已經看透了人生不過就是那麼回事,誰也抵擋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 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存在,他們依舊專注於自己的執著: 洪堡探索「新世界」,高斯研究數學與天文。也許他們不是像一般人一樣,為了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而兢兢業業地恪守崗位,但他們在自己的事業上,依舊扮演了稱職的角色。他們偉大,但是不完美;他們不完美,但是偉大。


  Then. What about me? 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now?

 


   故事的最後,高斯的小兒子歐根,誤打誤撞地搭船到了「新世界」--美國。這大概也告訴我一些事:「這世界上總有施展的地方。」


 


 

*小記:當初會買這本書,並不是內容本身吸引我。只是看在作者是德國人,而內容讀起來還不算差的份上買的。讀完之後沒有那種「咻~蹦!!」的驚艷感,反而是細嚼慢嚥式的回味再三。我認為各大書評「幽默」、「詼諧」的評價會讓許多人有錯誤的期待,它不是一本純娛樂性質的小說。而或許某天我再度陷入迷惘時,會再拿起它。

 


丹尼爾‧凱曼,《丈量世界》,台北:商周出版,2010年,二版。

《丈量世界》2010年二版封面

 


1    284

2 《丈量世界》,頁235

 


丹尼爾‧凱曼,《丈量世界》,台北:商周出版,2010年,二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cat7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